BG大游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扩大普及、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等方面成就显著,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教育的社会贡献力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2020年是收官之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各项成就表明,中国教育已经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发展新阶段。
教育投入彰显优先发展地位。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从2012年开始,中国连续7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的目标。2019年,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5.0175万亿元BG大游,首次突破5万亿元,有力支撑起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目前,中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1.9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8亿,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各级教育毛入学(园)率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教育水平排位略高于人均GDP国际排名,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各地以县为单位,已完成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三期行动计划(2017-2020年)正在实施当中。201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比2015年增加5.75万所,每年新增1.43万所;在园幼儿4713.88万人,比2015年增加448.88万人,增长10.5%。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4%,比2015年提高8.4个百分点,提前完成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70%的基本普及目标。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3.07%,“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目前,中国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超过98%。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2019年,中国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1.26万所,比2015年减少1万所左右,但在校学生达1.54亿人,比2015年增加100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2.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辍学学生由60万人减少到2000人以下。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将实现“清零”。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入推进,“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到97%。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从2017年起随迁子女100%纳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县城学校建设得到加强,2019年全国56人以上大班额数量比5年前减少约26万个,降幅超过1/3。全国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数量达到2767个,占比95.32%。特殊教育也逐渐得到重视。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高中阶段学校2.44万所,比2015年减少500所;其中普通高中1.4万所,比2015年增加800所。在校学生3994.9万人,因近年来学龄人口缩减,比2015年略减42.79万人,保持在4000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87%提高到89.5%,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达到2923元,21个省份制定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
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成就。“十三五”以来,国家实施全方位改革,引导多元办学新格局,破解产教融合难题。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此后,国家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BG大游,首次设立“职业大学”,正式开启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家连续两年高职扩招。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比2015年增加355万人,每年增加70万人左右。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2015年增加13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比2015年增长11.6%,每年增速超过2个百分点。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中国在学研究生达到300万人的规模。2020年7月,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国家通过评价、分配等一系列改革,打破框框,释放活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不断突破。目前,中国高校承担了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7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60%以上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高校始终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面性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作用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普及极大提高了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历史和现实均表明,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发展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提高国民素质关键是教育,实质就是人的培养问题,只有培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
反映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受教育程度。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这两项基础工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功不可没。我国自1985年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上世纪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十三五”以来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以及稳步推进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对于快速提升国民受教育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国民受教育程度通常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一重要指标来表示,即指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某一人口群体接受学历教育年数总和的平均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按16年计算,高中12年,初中9年,小学6年,文盲为0年,按此系数计算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据相关研究,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连年攀升,2018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到“十三五”时期末,这一数值预期继续提高。
二是教育发展极大开发了人力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两个重要人力资源开发指标,即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0%。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以中等教育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8年。到2019年,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6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水平。
三是教育水平提升极大丰富了人才供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2.7亿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类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撑。“十三五”以来,各级各类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总量相当于英国或法国全国人口,这意味着中国高端人力资源开发达到全球范围内前1/3的水平,形成国际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是教育层次的提高极大推动了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在教育中居于最高层次,是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的摇篮。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四个60%的特点,即高层次人才60%以上集聚在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60%以上由高校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60%以上建在高校,国家科技三大奖60%以上由高校获得。这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对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
五是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军之一,是主要大国。无论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来看,中国对外开放水平都在不断扩大。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教材已经走出国门,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比赛中每一次都取得很好的成绩。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留学输出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全球高等教育办学主要合作方。中国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学历资格互认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工程教育现在走遍全球都被承认。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节点。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体系薄弱环节和教育领域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十四五”教育规划的编制,还需要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一是探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更加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将在普及、质量、公平、结构等四大方面实现整体水平提高。首先要重点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供给,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监管,重视幼师培养问题。其次要统筹县域内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合理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办学规模;全面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四统一”,强化分类施策;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三要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和课程改革。第四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第五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第六要改革和完善开放大学体系,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探索继续教育和培训、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BG大游、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其次要推进智育创新,加强体育锻炼,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第三要突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BG大游。第四要健全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第五要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把教育质量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
三是服务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一要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第二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第三要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第四要巩固教育扶贫成果。教育扶贫要聚焦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实行差异化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短板,探索相对贫困条件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四是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国家要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五是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十四五”时期,国家和地方应重点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作出补充规定BG大游,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六是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
七是继续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力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始终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拿出更多实招、新招、高招,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确保学校一方净土。
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十四五”规划发展蓝图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将引领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必将是中国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作者陈如平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