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会BG大游
发布时间:2023-06-28 05:42:22

  BG大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BG大游,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围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更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为谁培养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牢记“国之大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 坚持“为党育人”,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党的领导是高校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取得伟大成绩的根本保证。高校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指导地位,按照习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大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将爱党、为党落实到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才能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全方位人才培养谋划。一是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青年树立“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从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精神动力。二是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厚植青年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用革命先烈、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自强之星等先进典型带动青年见贤思齐、向上向善。三是始终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青年,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自身的历史责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转化为现实中为党工作、为国奉献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实现“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相统一。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因此,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新时代的教育把“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作为重要导向之一,并提出“四个服务”方针,体现了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可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培养有用人才,充分反映了党对教育为人民服务立场的坚持和弘扬。 如何培养人? 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夯实工作实效、创新方式方法、用活用好载体,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 “实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有枝有叶”。根基扎得稳,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树才能枝繁叶茂。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既要看到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也要警惕新的社会矛盾条件下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带来的现实影响,以互动式、体验式、启发式等方法倾听学生思想需求,更加有效地答疑解惑。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资助、朋辈对接、谈话交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经济纾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贴近学生成才实际,既要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人生意义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也要涵盖就业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教育,通过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活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有情有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只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才能以“情”动人、以“义”感人。一是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寓教育于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文娱活动中。二是用实践的机会锻炼人。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重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中的实质效用。三是用鲜活的成就感染人。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发展成就,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青年学生自身生活的显著变化,都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案例。 “新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有声有色”。“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不断守正创新。做到教育理念创新,认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把握高等教育面临的内涵式发展的新任务,从师生共同体的整体视角激发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做到教育内容创新,把教材内容的说教变为说理,把灌输变为互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潜力,讲清楚“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做到工作机制创新,不仅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更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人机互动和人人互动相结合,做到典型事件有碰撞、理论热点有争鸣、道德价值有共鸣,用良好的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学生。 谁来培养人? 打造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习指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展开的“排头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打造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关键。 当好“排头兵”,要磨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定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育人,育人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有传道者明道、信道的自觉,努力研习经典,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时时不忘给自己充电,保持政治定力。沉下心来做事,静下心来做人,把教育学生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结合起来,坚信圆梦需要时间、成功需要积淀,保持工作定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田”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保卫阵地的定力。 当好“排头兵”,要激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动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教育人、引导人,更要关心人、帮助人。同样,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也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生活上切实关心,使成员能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用好岗位聘任、薪酬待遇和考核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员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合理回报,不断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 当好“排头兵”,要培养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行家里手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要提高“脚力”,放下身段走入学生社区、宿舍,密切联系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掌握师生思想动向和利益诉求的“第一手资料”。要提高“眼力”,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因材施教,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要提高“脑力”,对实际调研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概括、深入思考,找出学生身上出现某些具体现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判断和分析。要提高“笔力”,善于在互联网时代与学生进行线上的良好互动交流,及时对各类工作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运用自身笔力书写良好的教育故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面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主动适应新形势、总结新模式、拓宽新渠道、开辟新场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有抓手、能落地、见实效,凝心聚力开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气象新局面。 (作者:李洪波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详情】

  近日,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3年家校合育创新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淮安市举办。各地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师等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近20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活即教育 合育创未来”的主题及家校合育中的现实问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此次论坛由淮安市淮安区教育体育局协办、淮安新教育学校承办。 了解家校合育规律,实现生活与教育良性互动 如何在家校合育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让教育回归生活,成为此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卢志文在致辞中提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足够的启发性和先进性,“此次论坛的举办初衷也是希望在思想的碰撞与行动的探索中,激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再学习与再发展”。淮安市淮安区教育体育局局长蒋雪峰在致辞中提到,淮安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形成和实践的重要基地,著名的新安小学就在此创立。 在家校合育过程中,不少学校对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感到困惑。与会专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要掌握家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家庭教育指导要扎根生活、要接地气,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在对家长进行培训时要具体务实,要让家长听得明白,要像陶行知先生当年搞教育一样因地制宜。”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对家长教育的认识。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重涵在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思考中也指出,一些家校之间的问题,最终还是归结为不了解家庭教育规律所导致。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从脑科学和循证研究的角度谈到要在家校共育中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比如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和运动时间,为孩子提供在家的自主支配时间,才能真正提升学习效率,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王建在谈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话题时,引用了习在多个场合关于促进儿童健康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参会人员还现场观摩了淮安区首家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江苏百斯特农业生态园,并对淮安新教育学校的家校合育活动场景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为参会人员带来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实现家校社优势互补 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在育人中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这一点是与会专家的共识。而如何建设好家长学校这个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与会专家关注的重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洪明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不是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外创造第四种教育形态,而是通过协同让三者变得更好。”如何发挥好家长学校的协同育人功能?他提出,一是要进一步理顺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制度,二是要处理好与家委会等组织的关系,三是要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如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工作任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等。殷飞对家长学校的课程建设与组织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家长学习需要提高组织化水平,二是要尊重家长自身的经验、人格、困境等实际情况,三是要让家长的学习信心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家庭教育专业培训网创始人金德江谈到,家长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从线下到网上再到数字家校的不同发展阶段。他提出数字时代家长学校的建设策略:线下是基础,线上是核心,融合是关键。这种融合可包括线上线下阵地、课程、活动、评价等的相互融合。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幸福教育生态 此次论坛还通过多位一线教育行政管理者和中小学校长的经验分享,向与会者呈现了区域及学校在家校合育创新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案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倡导“幸福教育”理念,于2016年开始启动新家庭教育实验,并以此为切入口,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系统,致力于建设“让学生不苦,让老师不累,让家长不烦,让学校不慌,让社会不怨”的美好教育生态。他们在家校共育中努力破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等教育功利思想的樊篱,让教育回归本真和理性。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在家校社共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两大目标为“服务家长”和“成就孩子”,在全区建立了255个家庭教育服务站和306所家长学校,并关注山区家庭教育模式的创新,着力构建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以“三心家长工作坊”为载体,指引家长以“知心、爱心、慧心”来养育孩子,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家庭教育创新路径。 坚持儿童立场,强调以人为本,是本次论坛的主旋律,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也启发了与会者对未来家校合育方向和路径的思考与展望。 作者:教育报记者 陈明【详情】

  火红的五月凝聚成技能的颂歌,九龙坡职教中心职教活动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5月24日,开启了技能接力活

  火红的五月凝聚成技能的颂歌,九龙坡职教中心职教活动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5月24日,开启了技能接力活动。展现了九龙职教学子的工匠技艺。。。。。[详情]

  为促进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重庆市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及体育名师工作室(坊)高品质建设,6月21日,“聚焦新时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暨苏渝名师工作室教学展示活动”开幕式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举行。。BG大游。。。[详情]

  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精神,在学校自主申报、各省级教育部门遴选推荐、专家组审核、网络公示基础上,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确定1075所学校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建设周期为2年。 通知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工作提出三项要求。一是明确建设目标。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各地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学校建设路径,把新冠疫情防控成果转化为健康治理政策、学校健康管理制度和师生健康行为规范,全面推动近视防控、肥胖防控、预防脊柱侧弯、心理健康、急救教育等重点工作取得成效,提升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二是强化统筹协同。各地要统筹资源,提供条件保障,对健康学校建设予以政策、经费支持和倾斜,建设优质健康教育资源,加强管理人员、校医和教师培训,组织学校间协作交流和共建共享,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健康素养、学校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学校建设成果展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动态管理。各地要强化工作指导,注重示范引领,确保建设实效。在本轮健康学校建设周期结束前,各地要开展成果评价并提交报告。[详情]

  要让“双减”落地生根,根本之策在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五育”并举提高立德树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教师更有担当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博览群书、善于思考,真正有硬实力的优质教师才能守住课堂,才能守住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下得厨房”,又要“上得厅堂”。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多读书,善读书,勤思考;练好基本功,具备教学硬实力;勤听课BG大游,勤做课,多反思,多交流。 教师要对学生的过重负担做减法,对学生的关爱做加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党建工作相融合,实施“1+X”融党建模式,开展“三个一”特色活动,即一个党员教师树立一面旗帜,带领一个团队,以“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主题,开展“让我轻轻靠近你”微心愿征集活动,让每一个学子都享受“双减”爱的阳光。 为防止学生减负、教师增压,学校提出教师校园生活“两减”:电子、手写教案并行使用,减轻教师书写负担,精简整合各种上报材料,摒弃无用材料,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学校试行弹性工作制,允许教师增加请假天数,每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不计入考勤。 让教研更有效度 减负提质,教研是根本。学校每周一至周三下午分别是英语、语文、数学教研活动时间,周二、周四上午为道德与法治、综合学科教研活动时间,若干年坚守不变。学校提出了“四精”教研,即精心备课共同成长:每周围绕“我与学科同行”进行集体教研,“今日焦点”聚焦教学困惑开展教研组研讨分享;精彩上课关注常态:开展“同备共上一节课秀出精彩”教学展示、“一课多师接力教学”教研组赛课、“一师多课”走进名师教学风采秀课等活动;精致作业减负提质:把作业设计作为教研的重要抓手,智慧树、手绘书等好玩有趣的作业深受学生喜爱;精细评价全面育人:对评价手段进行全方位改革,在各学科教研时间推出“我的学科我做主”“‘双减’微视角”等绿色评价教研活动。 在“双减”政策引领下,学校各学科纷纷聚焦“课前三分钟”“激情导入”“大问题的放与收”“课堂上的回应点拨”等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相应解决策略。教研组备课围绕“大问题设计、学习困难点的突破、资源的捕捉与回应”等教研内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让课堂更有活力 减学生负担,需要提课堂之质、增课堂活力。学校在班级打造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自主合作、参与体验,形成共同体公约。 学校采用班级“走位制”,组建课堂合作体,提升学生学习力,进而构建、丰富学校的“五学”课堂学习模式,达到“独学”知识有效度,“同学”讨论有进度,“众学”合作有深度,“秀学”展示有广度,“议学”思考有温度。力图让每个学科都找到一个突破口,如语文项目化、数学游戏化、英语生活化、综合学科实践化等。学校根据学科特色,撬动学科教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提升教学品质,提高课堂质量。 让作业更有生机 “双减”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学校每个学科精研课标和学情,认真研读教学内容,提升教材驾驭能力,精选或设计习题,开设“作业超市”“作业菜单”,让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利,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饕餮盛宴。 学校要求每个学科上课必须有巩固练习作业(10—15分钟),当堂完成,从而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参加学科实践活动,如“舌尖上的语文”“剪春天绘生活”“小统计大中国”“绘声绘色绘说英语”“秋叶思语”等。 学校倡导教师布置分层次、弹性化作业。作业内容有梯度、有创新,能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多元评价。每个班级设置“作业公示栏”,由师生自己记录,将“学好”与“玩好”结合起来,做到“寓教于乐”。 对于作业改革,学校不仅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创新形式,更关注作业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为了保证学生能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作业,提倡年级组共性作业与班级个性作业相结合,每个班级专设一个小岗位——作业统计员。作业统计员记录每日作业内容、批改情况等,年级组不定时检查,教学部门定期抽查。教师人人做到: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做到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课后服务时间段内完成。坚决克服机械、无效、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提倡布置主题阅读、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等个性化作业,提倡家长和孩子去图书馆看有益身心的图书,带孩子去户外跑步散步,看看城市的发展变化,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让评价更有广度 为推动“双减”落地,学校评价也随之改变:变考试为课堂测评,盯紧学情夯实基础;开发多元评估模式,进行过程性监测。具体做法是:在评价方式上,通过随堂提问、作业测评、小组展讲等进行课堂评价;单元内容结束后,通过做练习等进行阶段性测评;学期结束时采用随机抽测与问卷评估方式,对学生学业进行综合评估。 进行综合评估时,一、二年级由教师和家长组成评选团,开展闯关活动,如大道韵拼音达人、大道秀词语接龙、大道诵演说家等,依据得分确定评价等次。三至六年级期末抽测成绩占70%,平时作业活动占20%,书写占10%,最后为学生综合得分。 鼓励教师借助测评结果,精准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加强学情、教情把控,科学研判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家校协同更有温度 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构建“1+X”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供给,以多元的课后服务课程重塑育人新生态,既缓解家长因为辅导孩子作业或催促孩子写作业而产生的困扰,也给孩子更安全更有氛围的课后学习环境,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焦虑,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校注重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常规家长会,让全体家长了解“双减”政策。通过“e家亲”家校联系手册、微家会,实现个性家校联系,给予家长科学实用、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助攻”。 学校召开“双减大家谈”家长、教师代表座谈会,参会家长纷纷发表看法:“‘双减’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和谐了,阅读时间有了,阅读量也上去了”“孩子回家后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童年更快乐了”。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通过扎实推动“双减”落地,我们让每一个孩子找回幸福感、找到成就感,也努力实现师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雷振中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详情]

  学生成长问题多元且成因复杂,应该把问题预防作为教育重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基于学生成长视角,根据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的积淀、酝酿、爆发、反复四个阶段,相对应地实施超前预防、临界预防、止犯预防与再犯预防的“四级预防”。重视学生积极行为能力养成,在学生问题发生前或初期,联动家庭、教师、学校甚至教育管理部门等多方教育力量,明确各方教育职责(包括:树立家庭教育第一责任意识、教师的主要应对及教育职责、学校及教育部门的专业指导、医院等多方力量助力解决等),以教育纠偏、引领、培育、预警、专业力量介入等方式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跟进,形成一个“前期预警—积极应对—合力教育”多方联动跟进的机制,防范学生问题于未然,螺旋式上升地引导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成长问题预防需要建立“正确识别—分类跟进—四级预防”的全局意识,对学生行为问题进行早期正确识别,把握教育有效时机,及时纠偏、适时引导、综合解决,以适切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根据学生不同程度问题跟进相适应的教育力量,综合预防学生问题,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搭建“问题识别+多方联动”机制 1. 健全“早期识别”体系 学校在常态下,需要教师能较为正确地判断学生问题的严重程度,便于选择适切跟进力量及教育方式。根据学生行为问题形成的发展趋势,学校形成了关联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综合判断的判断表,依据学生行为问题的“故意度”“经常性”“影响力”及“后果”来设定系数,利用公式计算确定问题严重指数,形成“四级问题”判断表(见表1),识别学生问题,以求分类跟进。 对“小小问题”进行一级预防,及时规范和纠偏,预防“坏习惯成自然”而学生自身无力改变,导致问题严重化;对“小问题”实施二级预防,家校联动个性化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及自我克制;对“大问题”跟进三级预防,由学校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综合教育,从解决困难到全方位帮助,从扬长激励到树立信心,以各种措施多管齐下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对“严重问题”启动四级预防,求助德育专业力量介入指导,并进一步寻求医院等“医教结合”综合治疗。 2. 构建“多方联动”团队 学校构建全域视野下的家庭、学校、社区、专业机构联动格局,成立学校三级学生成长助力团队:一级队伍是正副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对一般问题进行识别及教育;二级队伍是年级组长和年级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班主任解决不了时助力;三级队伍是校园问题解决专家,成员由心理辅导站站长、校内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持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师A/B证的专业人员组成,跟进解决疑难问题。联动区域构建四级队伍:区域教育部门专家、医院医生等作为协作方,在家庭、教师及学校无力解决的情况下介入。明确四级队伍各方教育职责(见表2),全面进行学生问题的预防以及教育和干预,促成学生问题逐步且有效解决。 二、实施学生问题“四级预防”策略 1. 一级“超前”预防,防范问题于未然 学生的小错误、不良行为习惯等“小小问题”,需要及时纠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正确价值观及积极心态(见表3)。 “小小问题”表现为短暂性、可塑性,若不及时跟进会有严重化趋势,一般采用一级“超前”预防,通过以下方式纠偏。 培养良好习惯。创设“镜像记录”,通过“重构现场”体验让学生“看见自己”,形成迫切改变的感悟;形成“约定式”“目标式”规范;教师和家长及时介入纠偏和指导,可利用“自我检测表”,以“指导→激励→示范”,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相互监督提醒的良好氛围,构建个性成长“能量场”,以团队引领共同进步。 引导正确价值观。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从“知”的层面深入挖掘,以评价激励的方式链接教育内容与行动,让行动落到“实”处。引领家校共建,形成一种“同行则悦,逆行则斥”氛围,促进正确价值观形成。 培育积极心态。教师用给予、示范让学生“看见爱、体会爱”,形成浓浓的“人人有爱”氛围;让学生在为班级做事中“承担责任”,在体现自我价值中培育积极态度;日常进行“信念引导”,重塑学生良好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利用“你的梦想实现了吗”引导每个孩子确立一个个小目标,注重评比“最佳”或“进步”,激励学生勇于把“不可能”从自己词典里删除,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一点一滴实现梦想。 超前预防重在问题尚处于萌芽阶段时教育方跟进进行习惯纠偏和养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及积极心态面对,防范问题于未然。 2. 二级“临界”预防,消解问题于可能 因学生个性习惯、认识不足、不恰当需求或同伴影响等引发的“小问题”,需要通过引领学生正向行为、隔断负面影响和消解消极情绪等,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见表4)。 “小问题”已然是教育日常中的难点问题,这些偶发性、盲目性、易变性的常规问题,若不及时规范引导,逐渐形成一种坏习惯,学生就会在负强化中不断巩固或因伴随情绪问题而升级,需要采用“针对教育+隔断影响+情绪引导”的方式进行二级“临界”预防。 针对教育“六他流程”。一是讲给他听,促进明理。经常“说说自己”“文明的学生该如何要求自己”等进行规范强调和方向性引领。二是做给他看,使之懂行。经常示范并训练学生的文明言行。三是让他试做,即时行动。“来!做一遍老师看看”“相信你能一直这么做”来巩固学生的正确行为。四是帮他确认,明了方向。“这样就对了”来不断强化。五是给他表扬,激励持久。“做到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持久巩固行为。六是让他坚持,巩固行为。借助行动表,以“具象”的行为量化轨迹图,帮助学生“看见”自己的进步,形成持续力。 负面影响“六面隔断”。一是有效管理,隔断纪律淡化。强调集体纪律的有效监督、有效评价。二是群体榜样,隔断不良模仿。挖掘小群体的核心特长为榜样,以群体榜样“共同使命”来引领形成“群体动力”,促进群体内成员的心理、行为向良好方向发展。三是重塑认知,隔断思想随意化。向学生清晰传递正确是非观,并辅助小奖励和小惩罚,持续跟进正向行为的训练,逐渐形成自觉,达到知行合一。四是个性培育,隔断从众心理。树立自我评价力,如“我就是我”“我就是自己的榜样”,促进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个性BG大游,隔断盲目从众的心理,远离同伴压力带来的问题困扰。五是学会拒绝,隔断委曲求全。拒绝同伴的不合理要求BG大游,拒绝诱惑,拒绝被他人霸凌,拒绝自己的委曲求全。六是远离干扰,隔断负面影响。引领学生对不礼貌行为、脏话等零容忍,负面行为和语言因其“低俗性”更容易被影响或模仿,避免使同伴滋生“你能,我也能”的跟随心态,隔断人或物带给学生负面、消极影响。 情绪消解“六个自我”。一是自我“麻木”,即远离干扰法,采用看喜剧电影、欢乐视频、听音乐、看书或去游乐场尽情玩耍等方式,忘却负面情绪;二是自我满足,如远离干扰后情绪仍无法平息,可采用物品治愈法的购物、吃东西,自我安慰法如“我可以”“我没事”“我会被理解”等进行负面情绪转移;三是自我强化法,采用运动的方式强化机能,做简单锻炼、操场跑一圈等生理调节;四是自我宣泄,如大哭一场、去心理室打假人、“暴力运动模式”、吃辣的食品等“良性自虐”来快速消除负面情绪;五是自我求助,开通“心理热线”“心灵信箱”,提示学生找同学倾诉、找老师说一说或评评理等释放情绪;六是自我反思,引导改变认知,正视情绪,引导学生不被不合理信念所吞噬,在情绪爆发前给自己预留反思机会,学会掌控自己。 临界预防是预防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的关键,通过针对教育,阻隔负面影响,解决学生负面情绪,助力学生走出困境,让问题消解于可能。 3. 三级“止犯”预防,消弭问题于已然 学生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爆发的临界点,在“大问题”即将发生或者发生初期,及时化解学生冲动行为,引领学生调节内心矛盾,消除问题情绪积累(见表5)。 “大问题”的止犯预防采用“化解冲动+调节矛盾+走出孤独”的方式,针对情绪引导及负面影响隔断,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会自控。 “四步”化解冲动行为。一是冷静舒缓,稳定情绪。先“冷一冷”,具体做法是“坐下来—喝口水—不理他—安全陪伴”;再“缓一缓”,不急于沟通与解决,给学生自我反省时间,为挖掘其理性认识预留空间。二是事件梳理,反思问题。引导学生梳理细节“说一说”,复盘中“看见”自己的错误;“理一理”回溯事件,反思自我行为。三是化解矛盾,明理和解。由矛盾挑起方先“道个歉”,达成和解后“握个手”“拍拍肩膀”,同性同学“抱一抱”,对孤独、焦虑和压力的缓解特别有效。四是自我提醒,情绪自控。“提个醒”,在显眼地方贴“淡定”小纸条,心里默念“我不发火”“我可以克制”等,学会以“现象—原因—例子—后果”思考克制自我。引导容易冲动的学生日常静心训练,如练字、绘画、制作精细的手工艺品等。 “四策”走出情绪困境。一是调节心态,学会正向思考。利用“两难思辨”及“身临其境”引导,期待学生学会“他”角度思考,在心情起伏时,懂得去找点事做或运动。二是培养自信,学会忽略纠结。比如假装自信、抬起头来、走快点、说话大声点、坚持做一件事等;练习微笑,“咧嘴笑”可以让内心变得更加豁然、快乐;学会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能力和性格缺点,经常用“还缺乏经验”“多经历几次就好了”激励自己积极思考。三是引导主动,学会决断。遇到被“侵犯”要主动亮明自己的态度;大胆表露,及时化解不良情绪;用哭诉的方式向家人或朋友进行释放,及时寻求心理教师或心理医生帮助。四是懂得升华,学会突破自我。看见自己的“优势”来坚定信念,跳出“旧我”成为“新我”,教师要通过不断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境。 “四方”助力走出孤立无援。一是亲子助力。引导父母学会心有“万鼓擂”,言语也要“春风吹”。二是教师助力。欢迎学生“有事找老师”,老师要及时帮助,在学生迷茫时给予解惑,在学生随心所欲时进行提醒。三是同伴助力。养成“遇困难找同伴”,利用“落实同伴结对互助”形成的友谊,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四是自我助力。激活困境中的自我突破,“我可以,我是最好的”,让学生完成自爱蜕变。 止犯预防是问题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学生问题爆发的初期阶段,注重以“疏”的方式缓解学生的情绪,引领学生合理进行寻因、自控、发泄,多方助力温暖学生心境,达到止犯预防。 4. 四级“再犯”预防,防止问题于再现 发生问题后的学生更为敏感,常因自卑感、自尊心及逆反心理等因素交集出现不愿配合、不愿面对或不愿承认等情况,导致问题解决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引领学生直面问题,以耐心引导其明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启迪自我醒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避免问题再次发生(见表6)。 “四级预防”的是严重问题,除了求助医生适当介入,需要教育者进行“阶段引导+启迪自醒+助力自控”,引领学生合理进行寻因、自控、发泄,逐渐缓解问题,达到再犯预防。 “阶段引导”危机干预。一是引导冷静阶段,稳定情绪,安全陪伴。隔开情绪的“刺激物”,让有情绪的人喝口水、坐下来,哭(喊)一会儿。二是引导了解阶段,有效沟通,意图解读。利用启迪“说一说”的方式,找到引起矛盾的原因。三是引导反思阶段,自我感悟,“看见”问题。启发“怎么会这样呢”“如果你是他,会怎样”的方式感悟并洞察“我”的问题。四是引导解决问题阶段,预见未来,学会自控。“如果这样发展,会怎样”“你会怎样?其他人会怎样”假设未来,预见事件结果,让“疯狂”想法彻底冷静下来,充分反思自我行为。五是引导后续教育阶段,立足改变,持续跟进。“严重问题”有其复杂性,不能急于求成,亦不可“一劳永逸”,需要小心翼翼地走进学生,缓缓解开症结,综合家庭等各方教育,指导学生学会自控,让更多可能出现的危机消弭于萌芽。 “直面问题”启迪自醒。一是过程再现,启迪自爱自制。冲突之后,在征求学生同意和配合的情况下进行还原冲突过程的视频录制,作为教育素材,通过解析引导学生有效控制,变“苍白说教”为“引人入胜”,变“简单制止”为“深刻体验”。二是转换角色,启迪自明自纠。“犯错误”的学生全面洞察整个过程,体会到各方情绪,察觉到自己并“看见”自己的错误所在,认真反省。冲突方要有诚意地表达歉意,可以引导其适当使用一些夸张的体态和语言,幽默夸张能不露痕迹地掩盖尴尬。 “柔和坚决”助力自控。一是保持理性,深度唤醒学生觉悟。教育者的态度是学生能否克制自我的决定因素,要有学生不改变教师就不放松的坚持,深度唤起学生对错误的反思及改进决心。二是坚持跟进,严肃对待错误之事。贯彻学生“深刻感悟”之后的“诺言兑现”,坚决要求并督促学生改变错误态度和问题行为,直到学生学会自我克制,避免问题再次发生。三是柔和应对,友善对待学生本人。分析“就事论事”,做到人与事分离,引导学生一起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四是善于勉励,点燃希望换回认同。解决学生问题时要坚持结合亮点和相信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眼里自己是“可以的”“积极的”或“不错的”,唤起学生对教育的认同,学会以正面的方式来要求自己,改变自己。 基于学生视角,以更适切学生成长规律、贴近学生内心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引领预防和教育,需要改变教师单方应对的单一方式,策略性寻求各方教育力量,形成全域视野下的家庭、教师、学校及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体系,着力于学生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学生问题预防机制建设,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林志超,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德育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详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外语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 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会赴延安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高质量推进内涵建设,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会顺利召开2022-2023年度工作会

  ▪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 会关于组织收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2学术年会直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