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23年3月,习在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历史性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推动教育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对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如何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人文交流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也是教育需要承担的时代责任。
2023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简称“中心”)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以党建为引领为保障,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外人文交流与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推动教育中外人文交流不断取得新成效。
全力服务保障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023年,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六次会议和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相继召开。中心积极配合教育部国际司圆满完成会议相关筹备与服务工作。持续培育机制框架下品牌项目,举办第一届中俄体育院校联盟大会暨“面向未来”校长论坛及中俄青年体育人文交流营,举办第二届中俄同类大学联盟论坛、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论坛、2023中印尼人文交流发展论坛,联合主办第五届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年会暨中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围绕搭建多边人文交流平台BG大游,在青岛联合举办2023上合组织国家教育人文交流论坛,支持举办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第四届“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论坛。
全面落实好教育部相关重要决策部署。根据中国、新西兰两国教育部部长共同见证签署的《关于成立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合作安排备忘录》,在成都举办中新双方共同参加的联盟成立预备会BG大游,为联盟正式成立做好准备。与新西兰驻华使馆在南京联合主办第四届中国-新西兰学前教育研讨会。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推动引进培训项目。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主办“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之路——中外人文交流助推科技人才培养”研讨会。
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理论研究。面向相关高校征集研究课题,择优选定40个课题予以立项。组织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课题研究,帮助中小学在实践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完成国际友好学校结对子、“互联网+人文交流”、国际理解教育、人文素养提升、多语种外语学习、中外课程共建共享、国际友好学校中文教学支持等项目实施指南编制并用于指导实践。
不断丰富教育领域人文交流的内涵和形式。与深圳南山区、广州黄埔区、武汉经开区合作推进地方教育人文交流BG大游,深化成都、青岛、重庆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校合作共建中外人文交流行业研究院,助力行业企业“走出去”。相关中外人文交流产教融合项目吸引国内百余所院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50多所高校积极加入,已促成17所高校“走出去”,开展18个专业的海外办学。实施人文交流促进中外高校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促成外方10所高水平大学与中方18所地方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
着力发挥人文交流育人功能。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为项目院校提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资源、实习实训资源。组织”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动,与亚组委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迎亚运倒计时200天、100天活动,组织内地师生分别赴澳门、香港开展交流展示活动BG大游。举办2023“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活动,来自35个国家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举办2023年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12个国家的2800多名中外青少年参加。联合举办中国航天日“梦想的力量”进校园科普活动,邀请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上航天科普课,吸引100余万人线上参加。
习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作为人文交流的基础性重要领域,教育需要为人文交流各领域和经贸合作各行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是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更好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需要。
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师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人文交流理念的教育、传播与实践。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播人文交流理念,推动将人文交流理念融入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中。引导广大教师将人文交流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努力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宽广国际视野、深厚家国情怀的人文交流使者。充分发挥人文交流育人功能。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学段,面向中外青少年学生打造人文交流品牌活动。以外国来华留学人员为重点,注重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
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与地方合作为契机,探索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新模式。通过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促进中外学校语言共学、活动共办、教研共商、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以校企合作促进人文交流特色项目为带动,增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实力。以中外人文交流行业研究院为牵引,以“行业+国别”为思路,培育高校对外开放新动能。助力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高水平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
习指出,人文合作投入小、影响大、管长远,关键是要重视起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做,推进民心相通,发挥文化影响力。
更好发挥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与机制中方秘书处单位对接,按要求做好材料准备、成果设计、配套活动举办、会务保障等工作。引导地方和学校培育打造教育领域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和活动品牌,不断丰富机制内涵和成果。
推动人文交流平台高质量发展。深化中外地方、校际间人文交流,鼓励支持中小学与国外友好学校开展常态化交流,密切中外学校间和师生间的联系,提升教师国际理解教育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师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BG大游。积极为更多主体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搭建平台,吸引地方、学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人文交流,为教育开放创设多主体和多种要素与资源支持的工作格局,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打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品牌。通过主办、联合主办、协办等多种途径,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策划举办好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动、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计划等公益性人文交流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鼓励更多有积极性、有能力的社会主体参与人文交流活动组织实施,共同打造人文交流品牌活动。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推动其他领域人文交流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事业,涉及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和各行业。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为深化教育对外开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