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一起来看五位专家的观点——
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在于扎实的基础教育,扎实的基础教育需要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行动BG大游。改革行动既要有国家的顶层设计,还要有层级化的落实方案BG大游,从而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进行循证化的教育决策和实践,通过改革行动,推动每一所学校的改革发展;通过提升校长、教研员、教师等课程和教学实施的全员性素养,尤其是通过建设精品课、优秀课例、案例等,形成课程实施和教学的内循环质量保障,从而使每位教师得到专业的支持,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育数字化全面地融入课程实施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中,以科学教育为抓手,推进教育评价、实验装备、教研体系和培训体系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宏大目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教学能够让学生满意、教师满意、家长满意和社会满意。《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的“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恰恰体现了基础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家庭和儿童需求的“人民立场”,唯有学生能从学校课程教学中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和使命感,家长、教师和社会才能满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以“人民立场”为逻辑起点,寻找基础教育课程方案落地、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评价牵引与教师专业发展回归“育人本位”的理路BG大游,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中凝练实践智慧。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BG大游,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转化落地绘制了行动指南。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环节,课程实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段旅程。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内容、新的方式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落地生根,学生素养的根本提升,都需要学校文化的改变,需要教师观念及能力的完善,需要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尝试与创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形态层层转化的过程,国家课程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资源优势等转化成区域的、学校的课程规划,学校的课程规划需要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并结合学生的需求与特点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规划以及课堂的行动,每一层转化都伴随课程创新,用不同的课程形态表达课程理念及变革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可以说是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为不同层级的课程提供了行动纲领。
随着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与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资源的获取、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撑,有利于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厚植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沃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的先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扎根中国大地探索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教师要树立数字思维,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握好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找准人才自主培养的“切口”BG大游,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积极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方案是党和国家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为本教育思想、对标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进行的理性建构。科学落实课程方案,须要积极正视课程方案在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级之间的转化表现与效果差异问题,借助顶层与底层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将课程方案中蕴含的国家意志有机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培育“三有”时代新人。为此,一方面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高认识和站位,深刻领会课程方案的育人理念与目标,结合各地教育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为学校课程高质量建设提供多元思路与行动选择。另一方面,学校校长与教师也应加强学习,内化课程方案的育人逻辑、基本理念与关键问题,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建设高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重点研究,创新做法,提升各门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课程方案的有效转化,全面提升育人实效。